第二十一章-两手都要硬
像李承乾这样的人是不能闲着,闲也闲不住,最近几天除了叮嘱杜构抓紧鄠县的工程和呢子制造的厂的建设外,李承乾除了吃就睡,闲的他是蛋疼的紧。 有时候,他还真是羡慕自己那个小舅子,活的那叫一个洒脱,什么烦恼都没有,想怎么样就怎么样,听说前几天还把老三怼了够呛。 就在这时,想起来前几天孔颖达来东宫,请求让工业区帮忙刊印《贞观字典》的事。既然现在出不去了,那别人进来可以,舞不动刀枪,比笔还是可以的吧。 于是,将恒连喊了进来,让他去将张玄素、刘树义、许敬宗三人召来,这事还是得他们干,毕竟人家是专业的。...... 一番寒暄之后,李承乾指了指案子上老孔送的字典,对三人说:“这些年来,不少臣子上书,指责孤重武轻文,对武将们关怀备至,对于士人则轻慢不以。 他们说的没错,可孤也是有自己难处的,大唐立国的年日尚浅,国力孱弱,周围又是强敌窥视,所以抓军队就是保社稷。” “殿下大可不必怀有愧疚之心,那些都是腐儒之见,了解殿下的臣子们都是不会这么想。”,待老夫子张玄素说完,许敬宗和刘树义二人跟着随声附和,宽慰李承乾不必和酸腐之人计较。 倒不是他们想拍太子的马屁,而是他们实在看不惯有些人挑毛拣刺,连太子大婚花多少钱都要过问。当然了,这些人的领袖就是三人都厌恶的臭石头,魏征,那可真是又臭又硬啊。 “有道是兼听则明,偏听则暗,人家说的有道理,孤就得听着,这和百姓们常说的听人劝,吃饱饭是一个道理。 朝廷刚刚结束了西征的战事,一举歼灭为患多年的劲敌吐谷浑,这是一件大好事,周围的邻国知道了这些消息儿后气焰也会消去不少,把翘起来的尾巴赶紧收好了。” “那接下来,朝廷的大政肯定是驱于文治,这个文治既包括国计民生,也包括文化传承,怎么治理地方,咱们今儿就不谈了。 单说传承问题,自五胡乱华以来,中原的经典损毁严重,很多都已经断代失传了,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个难以弥补的损失,咱们可不能让这种事再次发生在我大唐。 所以,孤想以崇文馆和苍文书院为主体,编撰一部汇集经、史、子、集、农、工、商等方面古今图书巨作。这样一部巨作尚需几位学问通达,了解世情的大儒们领衔,孤今日召三位来就是想让你们出任总编撰官。” 对于太子要着重文治,三个人是万分赞同的,打完了仗就应该推行行之有效的政策,要不然就是穷兵黩武了,于国于民都是不利的。 太子能主意到这点,说明他拥有极强的自控能力,将来继位🜄⛒了,不会像汉武帝一样只知扩张、好大喜功、不知体恤百姓的虚荣君主,这是他们这些东宫的辅臣所愿意看到的。 可当他们听到,李承乾想修一部如此的巨作的时候,确实吓了一跳,太子爷这不出手则以,这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啊。照他说这样这么干,那在书籍方面可是前无古今的投入啊。 当然了,要是真修成这样一部巨作,那对中原的文化传承绝对是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的。更大的好处是士人学子们将更加拥护这个注重文事的朝廷,对太子的指责之声也会消弭
于无形。 这肯定是个好差事,朝廷里比他们学问好、资历深的大儒可谓车载斗量,比如说孔颖达、姚思🞳😌⛦廉、于志宁、苏世长、李守素、虞世南、蔡允恭、颜相时,就连被贬到老家的萧瑀也他们强。 他们要是知道这个消息后,不用说,打破脑袋也会来抢这个名流千古的差事。张玄素三人也不是出家人,不可能做到无欲无求,要说心里不激动,那绝对是假的。 “殿下,臣愿意担负此任,赴汤蹈火,万死不辞。” “殿下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是有大谋略的,臣躬逢盛世,愿为殿下竭尽全力。”,刘树义和许敬宗乐乐呵呵对李承乾拱手致谢,修完了这部书他们可真就是大儒了。 “哎,又不是让你们上战场去杀人,不至于这么严重,不至于。”,话毕,李承乾又把头看向没有回话的张玄素,虽然老头儿看上去挺高兴的,可为什么不给回个话呢。 “殿下,修这样书可不想孔颖达他们修字典一年两年就可完成,期间的花费不用老臣说你也是知道的,所以东宫每年必须有专项的划拨资金以保障其正常运行。 还有就是人,仅凭崇文馆和苍文书院的人肯定是不够的,这人从那出呢? 最要命的是书,很多书籍都是世家们的珍藏,他们可都属于貔貅的,想让他们拿出来可不是一件简单事。” 在普通的人家,那是师🌦长有事弟子服其劳,可放在东宫正好相反,只要是李承乾的事,那作为老师,张玄素都是责无旁贷的,所以他没有必要像许敬宗和刘树义一样谢来谢去的。 那好了,既然要做事,就是从实际情况全面的考量,东宫的进项他有数,只要把握好预算,不像从前一样泼水般的大把装备军队,钱那还是没问题的。 崇文馆的学士那已经是少的可怜了,而且每年还要往书院调人,要执行这样的工程,在短时间内上哪去找这么人才呢,这可不是大萝卜,到地里随便一下就能拔出来。/ 最后再说世家,如果小胖子李泰去,人家也许会买这个面子。可太子嘛,就有点牵强了,和人家斗了这么多年,人家凭什么给你锦上添花啊。 呵呵呵......,“老师,原来你担心的是这个,那就更不是问题了,有道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。父皇自打登基之后,礼敬士人。 国子监和中书省可是养了不少的闲人,就算并省官员的时候都没舍得动他们,你说这时候不打他们主意打谁的! 至于你担心的世家,他们不是傻子,最是会看行情,只要如此......,这般......。”
于无形。 这肯定是个好差事,朝廷里比他们学问好、资历深的大儒可谓车载斗量,比如说孔颖达、姚思🞳😌⛦廉、于志宁、苏世长、李守素、虞世南、蔡允恭、颜相时,就连被贬到老家的萧瑀也他们强。 他们要是知道这个消息后,不用说,打破脑袋也会来抢这个名流千古的差事。张玄素三人也不是出家人,不可能做到无欲无求,要说心里不激动,那绝对是假的。 “殿下,臣愿意担负此任,赴汤蹈火,万死不辞。” “殿下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是有大谋略的,臣躬逢盛世,愿为殿下竭尽全力。”,刘树义和许敬宗乐乐呵呵对李承乾拱手致谢,修完了这部书他们可真就是大儒了。 “哎,又不是让你们上战场去杀人,不至于这么严重,不至于。”,话毕,李承乾又把头看向没有回话的张玄素,虽然老头儿看上去挺高兴的,可为什么不给回个话呢。 “殿下,修这样书可不想孔颖达他们修字典一年两年就可完成,期间的花费不用老臣说你也是知道的,所以东宫每年必须有专项的划拨资金以保障其正常运行。 还有就是人,仅凭崇文馆和苍文书院的人肯定是不够的,这人从那出呢? 最要命的是书,很多书籍都是世家们的珍藏,他们可都属于貔貅的,想让他们拿出来可不是一件简单事。” 在普通的人家,那是师🌦长有事弟子服其劳,可放在东宫正好相反,只要是李承乾的事,那作为老师,张玄素都是责无旁贷的,所以他没有必要像许敬宗和刘树义一样谢来谢去的。 那好了,既然要做事,就是从实际情况全面的考量,东宫的进项他有数,只要把握好预算,不像从前一样泼水般的大把装备军队,钱那还是没问题的。 崇文馆的学士那已经是少的可怜了,而且每年还要往书院调人,要执行这样的工程,在短时间内上哪去找这么人才呢,这可不是大萝卜,到地里随便一下就能拔出来。/ 最后再说世家,如果小胖子李泰去,人家也许会买这个面子。可太子嘛,就有点牵强了,和人家斗了这么多年,人家凭什么给你锦上添花啊。 呵呵呵......,“老师,原来你担心的是这个,那就更不是问题了,有道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。父皇自打登基之后,礼敬士人。 国子监和中书省可是养了不少的闲人,就算并省官员的时候都没舍得动他们,你说这时候不打他们主意打谁的! 至于你担心的世家,他们不是傻子,最是会看行情,只要如此......,这般......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