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便是以皮实著称的h-56,其每小时的飞行费用都是当时大型运输机的三倍,维护费用为大型运输机的四倍。
事实上,有人走得更加极端。
当时中方的一些年轻军官认为,与其保持规模庞大的轰炸机群,不如在敌国附近建立巡航导弹基地。
所幸的是,这种极端观念不可能得到中国政府采纳。
关键就是,如果在敌国附近建立巡航导弹基地,还不如直接部署弹道导弹,因此巡航导弹本身也就没有了存在价值。这样一来,问题又饶了回来,即以巡航导弹废除轰炸机,然后用弹道导弹废除巡航导弹,最终使中国的战略威胁力量完全依靠弹道导弹,而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。
问题是,巡航导弹的出现,确实降低了轰炸机的存在价值。
最为受伤的,显然就是h-82。
原因很简单,在同样使用巡航导弹,而且以战略威慑为主的情况下,h-82的实际作战效率是低于h-56的。这就是,两种轰炸机的内部弹舱容积相同,携带的巡航导弹数量完全一样,而h-82的结构重量更大,因此在执行作战半径相同的打击任务时,h-82的作战费用高于h-56。更要命的是,h-56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,而且装备规模巨大,在装备与维护等方面早已形成规模效应。
显然,对中国空军来说,用h-82取代h-56执行战略打击任务,没有半点意义。
从某种意义上讲,这也正是h-82在空军中遭受冷落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当然,轰炸机不仅仅用于执行战略任务。
多次局部战争已经表明,轰炸机除了是携带核武器的战略打击平台之外,也是非常理想的常规打击力量。比如,h-56的单机投弹量相当于十五架j-66在正常情况下的投弹量,而出动一架h-56的费用与维护成本,显然要比出动十五架j-66高得多。即便在大量使用精确弹药的情况下,轰炸机巨大的弹药运载与投掷能力依然拥有巨大的实战价值,是远优于战术飞机的打击力量。
问题是,h-82的常规打击能力也比比h-56高多少。
虽然h-82的最大载弹量在理论上远超过了h-56,但是除了极少数时候,轰炸机都不可能以最大载弹量起飞,而且随着精确制导弹药的大规模使用,弹药投掷能力已经不是衡量打击能力的主要指标了。说白了,如果投下一百枚炸弹只有一枚命中,那与投下一枚炸弹直接命中根本没有区别。
显然,如果使用精确制导弹药,h-82与h-56都很难获得在一次任务中投下数十吨炸弹的机会。
这样一来,h-82的载弹量优势就没有任何意义了。
相对而言,h-56更低的飞行成本与更为低廉的维护费用,使其更能迎合空军的胃口。
可以说,如果不是空军已经在h-82项目上投入了数十亿华元的研制经费,以及西安飞机制造公司急需这笔订单来维持正常运转,以及中国仅剩下三架航空企业具备设计与制造轰炸机的能力,中国国民议会肯定不会批准h-82的量产订单,而会让空军继续对h-56机群进行翻新改进。
事实上,在订购了h-82之后,中国空军依然在改进h-56。
h-56的最后一种改进型,即h-56s在一九九二年问世,随后中国空军就从h-56机群中挑选出了一百八十六架,将其改进为h-56s,并且计划把h-56s的服役时间延长到二零三二年。因为在改进中全面加强了机体结构,而且空军开始控制轰炸机的飞行时间,所以半数以上的h-56s有望在二零三二年之后通过翻新,把服役时间延长二十年,即一直使用到二零五二年。
相比之下,h-82的命运就没有这么好了。
虽然以冷战后的标准来说,一百二十架的订单不算少,可是以冷战时期的标准而言,这个数量简直少得可怜。
事实上,有人走得更加极端。
当时中方的一些年轻军官认为,与其保持规模庞大的轰炸机群,不如在敌国附近建立巡航导弹基地。
所幸的是,这种极端观念不可能得到中国政府采纳。
关键就是,如果在敌国附近建立巡航导弹基地,还不如直接部署弹道导弹,因此巡航导弹本身也就没有了存在价值。这样一来,问题又饶了回来,即以巡航导弹废除轰炸机,然后用弹道导弹废除巡航导弹,最终使中国的战略威胁力量完全依靠弹道导弹,而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。
问题是,巡航导弹的出现,确实降低了轰炸机的存在价值。
最为受伤的,显然就是h-82。
原因很简单,在同样使用巡航导弹,而且以战略威慑为主的情况下,h-82的实际作战效率是低于h-56的。这就是,两种轰炸机的内部弹舱容积相同,携带的巡航导弹数量完全一样,而h-82的结构重量更大,因此在执行作战半径相同的打击任务时,h-82的作战费用高于h-56。更要命的是,h-56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,而且装备规模巨大,在装备与维护等方面早已形成规模效应。
显然,对中国空军来说,用h-82取代h-56执行战略打击任务,没有半点意义。
从某种意义上讲,这也正是h-82在空军中遭受冷落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当然,轰炸机不仅仅用于执行战略任务。
多次局部战争已经表明,轰炸机除了是携带核武器的战略打击平台之外,也是非常理想的常规打击力量。比如,h-56的单机投弹量相当于十五架j-66在正常情况下的投弹量,而出动一架h-56的费用与维护成本,显然要比出动十五架j-66高得多。即便在大量使用精确弹药的情况下,轰炸机巨大的弹药运载与投掷能力依然拥有巨大的实战价值,是远优于战术飞机的打击力量。
问题是,h-82的常规打击能力也比比h-56高多少。
虽然h-82的最大载弹量在理论上远超过了h-56,但是除了极少数时候,轰炸机都不可能以最大载弹量起飞,而且随着精确制导弹药的大规模使用,弹药投掷能力已经不是衡量打击能力的主要指标了。说白了,如果投下一百枚炸弹只有一枚命中,那与投下一枚炸弹直接命中根本没有区别。
显然,如果使用精确制导弹药,h-82与h-56都很难获得在一次任务中投下数十吨炸弹的机会。
这样一来,h-82的载弹量优势就没有任何意义了。
相对而言,h-56更低的飞行成本与更为低廉的维护费用,使其更能迎合空军的胃口。
可以说,如果不是空军已经在h-82项目上投入了数十亿华元的研制经费,以及西安飞机制造公司急需这笔订单来维持正常运转,以及中国仅剩下三架航空企业具备设计与制造轰炸机的能力,中国国民议会肯定不会批准h-82的量产订单,而会让空军继续对h-56机群进行翻新改进。
事实上,在订购了h-82之后,中国空军依然在改进h-56。
h-56的最后一种改进型,即h-56s在一九九二年问世,随后中国空军就从h-56机群中挑选出了一百八十六架,将其改进为h-56s,并且计划把h-56s的服役时间延长到二零三二年。因为在改进中全面加强了机体结构,而且空军开始控制轰炸机的飞行时间,所以半数以上的h-56s有望在二零三二年之后通过翻新,把服役时间延长二十年,即一直使用到二零五二年。
相比之下,h-82的命运就没有这么好了。
虽然以冷战后的标准来说,一百二十架的订单不算少,可是以冷战时期的标准而言,这个数量简直少得可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