胜吉十九年四月,东辽与朝鲜朝廷更替所带来的风波渐渐平息,不管谁当国王,百姓总免不了耕种交税,东辽的士兵纵使飞扬跋扈,但也不比原来的高丽士兵差到哪里,况且萧安福为了稳定朝局,只将那些高丽王室及逃往朝鲜的官员的产业、土地没收便足够封赏,对于普通升斗小民倒也没有袭扰。
而朝鲜各州县负责配合各天将、天官临时维持治安的原辽国俘虏,满心想着开始新生活,对待朝鲜百姓甚是宽和,光明教军则忙于将营地从光明城迁往全州、尚州等与东辽接壤之地,对于朝鲜当地百姓而言,生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。倒是再也不用担心耽罗海盗来劫掠财产人丁,而耽罗出产的棉布、农具也比以前更加便宜。
原先在耽罗的高丽奴工,在迁至朝鲜担任官员的原高丽遗臣强烈要求下,获得了生命保障和应得权益,连同着日本奴工的待遇也随之有了明显的变化。
光明圣教四个护法、十二天王均占据朝鲜所有重要职位,高丽遗臣保住性命已是万幸,如今还能维护朝鲜百姓的利益,便再无所求。
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,此时沈括提出需要回京复命。
胜吉十九年四月初八,沈括、张天端等人乘坐战船,在十余船朝鲜海船的护卫下,从朝鲜国都庆州出发,前往大周密州。
韩睿、李格非两人站在船头的甲板之上,迎着和暖的海风,心情说不出的畅快。此次初来耽罗之时还敌我未分,有身陷敌阵的危险,没想到半年之后,不仅毫发无损,还亲自参与了几场大战,亲眼看到了一个王朝的覆灭。如今,随着大周使团载誉归国,还带来了朝鲜、耽罗两国的称臣国书和贡品无数,虽并非自己的功业,但能参与胜事,也与有荣焉。
“文叔,你专研礼记,如今见了这么多违背伦理纲常、失信反叛之事,所学可还有用?”韩睿笑道。
李格非正色道,“当然有用,且不说东辽凭一纸诏令,不战而略地,传檄而千里定;朝鲜凭世子王祈居王位,便使高丽百姓归心。单说为君者,并非有道德文章即可称王,只有具备强大势力、能够让百姓安居之人,方有为君王之资格。”
“按文叔的解释,国师为王自然不在话下,那萧安福为我等手下败将,有何资格称王?”
“子沐失言了,国师并未称王,国师若称王,则朝鲜局势将同东辽一般动荡不安,国师何以能抽身西去大周面圣,在此朝廷更替之时,世子王祈虽是国师俘虏,但同时也代表了高丽势力,可以成为民心所归,王祈此时为王更符合国师的利益;而萧安福在军队势力上虽不如国师,但国师希望与北辽之间可以有人抗衡,便乐见其成,北辽名义上占有了高丽国土,东辽岁贡远大于高丽,加上北辽有大周这个强敌,也只好承认东辽的存在,此即为萧安福因大势而称王。”
“那岂不是要人人自危了?只要拳头硬,便可称王称霸。”
“自古以来,皆是如此,不起兵造反不是因为不愿意,而是势力还不够。”
“那沈计相呢?”韩睿兴奋地说道。
“子沐慎言。”李格非左右看了一眼,只见到几只海鸥在海花中翩翩起舞,并无旁人在场,“沈计相能够折服国师与章副使,自有他的能耐和本事,我等既然决心追随沈计相,就万万不可给他制造麻烦。”
“说说又怎么样?旁边又没有别人。”韩睿不以为然地嘟囔道,不再提此事。
船行五日,到了密州胶西县码头,密州知州宋宏义与州判潘平早已恭候多时,知州宋宏义虽然是朝廷选派的与密州圣教势力抗衡的能吏,但是在密州为官这两年间,却是其干得最痛快的两年,无论是处理各项政务,还是处理与圣教的关系,都得心应手,没有人阳奉阴违,潘平也尽心辅助,共同推进新法的执行。密州一地的赋税增长了四倍有余,与此同时,百姓富足,密州之地尽然未见饥寒之人,这在以往是不敢想象之事。如果是风调雨顺倒也罢了,胜吉十八年,京东东路连降暴雨,临近州县损失惨重,而密州却因这几年庞大的水利工程侥幸渡过了灾年。宋宏义虽然按惯例每旬给朝廷汇报一下密州教匪的动向,但他内心深处已经认同了光明圣教的许多作法。
宋宏义再三邀请沈括、张天端等人入密州州治诸城县休息一晚再走,沈括见其热情,倒也不好忤了他的好意,命令大队人马向青州方向行进,带着少数人乘马车来到诸城县。
密州府衙早已设好宴席,沈括与宋宏义、潘平等密州官员交流了一些变法的经验,将韩琦的意见提了出来,让宋宏义、潘平参度。
宋宏义听到是顶头上司抚台大人的意见,便谦让一番,让潘平来回答。
潘平与沈括是老交情,三年前沈括招安四州时便与潘平打过交道,去耽罗时也是潘平陪同,潘平也没有在意双方悬殊的地位,笑道,“存中,一路之上想必你也看到,抚台大人所说的饿殍满地实非密州之情,原来的乡绅富豪只要不是作奸犯科之人,其产业、土地便受到官府保护,如果嫌土地利薄,尽可以兴办工坊,官府也会予以方便;去岁,京东东路遭灾,其它州府损失惨重,密州却很轻微,可见只要尽力推行新法,既使天灾也可减轻损失;至于抚台大人所说总收入还不如原先公田私田之和之事,若只论粮食自然不如,但密州的优势在海运,密州大力发展纺织与其他工坊,然后通过海运销往两浙、江南,若是缺粮便从两浙、江南买入。总体而言,收入比原来总收入增加了一倍以上。”
沈括点点头,潘平所言和自己想的差不多,“子才,新法可有什么不便之处。”
而朝鲜各州县负责配合各天将、天官临时维持治安的原辽国俘虏,满心想着开始新生活,对待朝鲜百姓甚是宽和,光明教军则忙于将营地从光明城迁往全州、尚州等与东辽接壤之地,对于朝鲜当地百姓而言,生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。倒是再也不用担心耽罗海盗来劫掠财产人丁,而耽罗出产的棉布、农具也比以前更加便宜。
原先在耽罗的高丽奴工,在迁至朝鲜担任官员的原高丽遗臣强烈要求下,获得了生命保障和应得权益,连同着日本奴工的待遇也随之有了明显的变化。
光明圣教四个护法、十二天王均占据朝鲜所有重要职位,高丽遗臣保住性命已是万幸,如今还能维护朝鲜百姓的利益,便再无所求。
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,此时沈括提出需要回京复命。
胜吉十九年四月初八,沈括、张天端等人乘坐战船,在十余船朝鲜海船的护卫下,从朝鲜国都庆州出发,前往大周密州。
韩睿、李格非两人站在船头的甲板之上,迎着和暖的海风,心情说不出的畅快。此次初来耽罗之时还敌我未分,有身陷敌阵的危险,没想到半年之后,不仅毫发无损,还亲自参与了几场大战,亲眼看到了一个王朝的覆灭。如今,随着大周使团载誉归国,还带来了朝鲜、耽罗两国的称臣国书和贡品无数,虽并非自己的功业,但能参与胜事,也与有荣焉。
“文叔,你专研礼记,如今见了这么多违背伦理纲常、失信反叛之事,所学可还有用?”韩睿笑道。
李格非正色道,“当然有用,且不说东辽凭一纸诏令,不战而略地,传檄而千里定;朝鲜凭世子王祈居王位,便使高丽百姓归心。单说为君者,并非有道德文章即可称王,只有具备强大势力、能够让百姓安居之人,方有为君王之资格。”
“按文叔的解释,国师为王自然不在话下,那萧安福为我等手下败将,有何资格称王?”
“子沐失言了,国师并未称王,国师若称王,则朝鲜局势将同东辽一般动荡不安,国师何以能抽身西去大周面圣,在此朝廷更替之时,世子王祈虽是国师俘虏,但同时也代表了高丽势力,可以成为民心所归,王祈此时为王更符合国师的利益;而萧安福在军队势力上虽不如国师,但国师希望与北辽之间可以有人抗衡,便乐见其成,北辽名义上占有了高丽国土,东辽岁贡远大于高丽,加上北辽有大周这个强敌,也只好承认东辽的存在,此即为萧安福因大势而称王。”
“那岂不是要人人自危了?只要拳头硬,便可称王称霸。”
“自古以来,皆是如此,不起兵造反不是因为不愿意,而是势力还不够。”
“那沈计相呢?”韩睿兴奋地说道。
“子沐慎言。”李格非左右看了一眼,只见到几只海鸥在海花中翩翩起舞,并无旁人在场,“沈计相能够折服国师与章副使,自有他的能耐和本事,我等既然决心追随沈计相,就万万不可给他制造麻烦。”
“说说又怎么样?旁边又没有别人。”韩睿不以为然地嘟囔道,不再提此事。
船行五日,到了密州胶西县码头,密州知州宋宏义与州判潘平早已恭候多时,知州宋宏义虽然是朝廷选派的与密州圣教势力抗衡的能吏,但是在密州为官这两年间,却是其干得最痛快的两年,无论是处理各项政务,还是处理与圣教的关系,都得心应手,没有人阳奉阴违,潘平也尽心辅助,共同推进新法的执行。密州一地的赋税增长了四倍有余,与此同时,百姓富足,密州之地尽然未见饥寒之人,这在以往是不敢想象之事。如果是风调雨顺倒也罢了,胜吉十八年,京东东路连降暴雨,临近州县损失惨重,而密州却因这几年庞大的水利工程侥幸渡过了灾年。宋宏义虽然按惯例每旬给朝廷汇报一下密州教匪的动向,但他内心深处已经认同了光明圣教的许多作法。
宋宏义再三邀请沈括、张天端等人入密州州治诸城县休息一晚再走,沈括见其热情,倒也不好忤了他的好意,命令大队人马向青州方向行进,带着少数人乘马车来到诸城县。
密州府衙早已设好宴席,沈括与宋宏义、潘平等密州官员交流了一些变法的经验,将韩琦的意见提了出来,让宋宏义、潘平参度。
宋宏义听到是顶头上司抚台大人的意见,便谦让一番,让潘平来回答。
潘平与沈括是老交情,三年前沈括招安四州时便与潘平打过交道,去耽罗时也是潘平陪同,潘平也没有在意双方悬殊的地位,笑道,“存中,一路之上想必你也看到,抚台大人所说的饿殍满地实非密州之情,原来的乡绅富豪只要不是作奸犯科之人,其产业、土地便受到官府保护,如果嫌土地利薄,尽可以兴办工坊,官府也会予以方便;去岁,京东东路遭灾,其它州府损失惨重,密州却很轻微,可见只要尽力推行新法,既使天灾也可减轻损失;至于抚台大人所说总收入还不如原先公田私田之和之事,若只论粮食自然不如,但密州的优势在海运,密州大力发展纺织与其他工坊,然后通过海运销往两浙、江南,若是缺粮便从两浙、江南买入。总体而言,收入比原来总收入增加了一倍以上。”
沈括点点头,潘平所言和自己想的差不多,“子才,新法可有什么不便之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