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策也发现了自己的失误,他惊讶的自言自语:“齐国人怎么做到的?他们是怎么瞒过了我们的耳目,竟然在我们几十万大军的注视下,有条不紊的撤走了?主持撤退的是谁?”

    师旷慢悠悠的回答:“一定不是齐国的国君,齐国的大子光曾经倾听过我的音乐,我约略了解那个人——是个人才。”

    赵武跺脚自责:“我多年来百战百胜,攻无不克,战无不取,所向披靡,如今,竟然被一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哄骗了,让他从我眼皮底下……”

    齐策马上建议:“我们的骑兵还在,现在追还来得及。”

    正说着,晋国的中军出动了,一名范家武士挥舞着传令旗过来传令:“副帅有令,令中军司马范鞅率领中军,追击撤退的齐国军队;命令上军立刻进城,搜罗城中的残余齐军。”

    齐策摇了摇头:“副帅私心太重,谁不知道我赵氏擅长追击,在我们骑兵的追击下,至少能留下大半齐国的兵马。况且我们现在已经出动了骑兵。”

    师旷在一旁微笑不语,赵武望了望平阴城,这时一小队赵兵已经攀上了城墙,他们放倒了齐军的旗帜,而后挥舞赵氏军旗欢呼呐喊。赵武叹了口气,目视齐策,责备说:“大子光身边有名臣啊,他的谋士一定非常出色,齐策,要努力啊,不要被你的齐国老乡胜过去。”

    大子光身边,帮助这位公子哥安排撤退事宜的,是春秋名臣晏婴。在《史书》中的名气中晏婴远比齐策响亮,而《晏子春秋》在春秋时代的名气,也比老子的《道德经》牛气。

    齐策听了赵武的责备,拱手羞愧的说:“是我疏忽了,这几天我只看到城头的旗帜不乱,担心我们的进攻会遭到重大伤亡,所以只想着等攻城器械完工后发动进攻,没想到齐国人竟然有胆量临阵撤退。”

    这时,范鞅已经领着晋国中军精锐狂奔出营。范氏士兵的战车行驶在齐国的田野上,卷起高高的尘烟,赵武看了看旁边微笑的师旷,有意掩饰说:“范鞅回来了……也罢,范鞅刚从秦国回来,他需要这份功劳来证明自己,我们赵氏就不跟着凑合了。”

    师旷微笑着附和说:“小武这样想就对了,晋国公卿和睦,才是国家的幸运……嗯,小武,看来你虽然有百战名将的功绩,兵法书还是读的太少,我送你一本兵法书吧……”

    赵武诧异的瞪大眼睛,向齐策递了个眼色,齐策也非常惊讶,一个盲人能写出什么兵法书来?

    赵武与齐策并不知道,其实,师旷不仅擅长音乐,他还擅长制作工具,擅长兵法,擅长医术……

    据说师旷终生写作不休,在春秋这个知识贫乏的时代,他一生写出十万册的图书来,简直是春秋第一牛人,著作量比孔圣人还厉害,也远远超过了荀子、孟子——在东汉班固的《汉书》中,还保留着“兵家师况八篇”的记载。《汉书》还记载说:师旷撰写的兵书名叫“宝符”,约有百卷,可惜此书在战国时期失传了。

    后世有人揣测,或许是因为师旷的名气太大,有很多人假托他的名字著作了那些书籍……

    此刻,师旷久久没有听到赵武的回答,他笑眯眯的从袖里取出一份羊皮卷轴,转手递给赵武,解释说:“这些都是我口述,由我的‘相(盲人的引路人)’记录,并整理成图册的兵书《宝符》,你拿去领悟一下。”

    赵武疑惑的接过师旷的图书……其实,他不知道手中这册书籍的珍贵。这个时代没有印刷术,知识的传授师长全凭口口相传,竹简书籍都是传家宝物,在这种情况下,赵武表现的知识面广博,每每超出当代人,是因为他的知识传承有山中隐匿的数年时光可以解释,但师旷很奇诡,他身为一个盲人却著作量的庞大,显得超常博学,这使得后人常常揣测:没准这厮也是个穿越人士,没准他的著作记述了春秋时代许多历史断层,可惜不能保留至今。

    可惜,赵武当时确实顾不上查看“宝符”卷轴——此刻,平阴城内,赵兵已经打开了城门,上军大部队已经开始入城……在军队的胜利欢呼中,赵武匆匆的收起卷轴,拱手向师旷行礼:“老师,我回头一定细细学习《宝符》……现在,上军已经开始入城,请允许我告退,以便去主持军队入城事务。”

    师旷摆摆手,毫不介意的说:“去吧,我最近常常感到体力衰竭,也许我吃不到明年的新麦子了,嗯,我府中收藏了很多书籍,今后万一我有事,那些书籍就交给你处理,你看后,自己决定如何处置。”

    赵武顾不得寒暄,他没有在意师旷是否能看见,郑重的向对方行了个礼后,领着家臣匆匆赶往平阴城——齐军果然连夜逃跑了,诸侯联军未发一枪一弹,不战而进入了平阴城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范鞅领着中军精锐在追击齐国军队。

    齐国军队是连夜逃离的,他们并没有逃远,夙沙卫被国军指定断后,看着齐军大队人马通过敖山峡口后,夙沙卫望见后路烟尘滚滚,下令将大号战车连起来堵塞在要害的山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