胜吉十七年中秋节刚过,沈老太君终于耗尽了能量,一病不起,头几日还能喂进汤药,到了后来只是深深昏迷,直至八月二十四,沈老太君断了气息。
沈老太君能够亲眼看到儿子续弦,儿孙满堂,享受了一品诰命夫人的尊荣,临终也没有遭太多罪,可谓善终。沈括早有预料,也没有太过悲伤,安顿着张管家筹办丧事,通知兄长沈披回家守丧,自己则上奏折,乞请在家守制。
对于沈括这样的大臣,是够夺情资格的,一般官家和大臣之间要经过几个来回,才会让大臣安心在家守制。但这次,柴勐真需要沈括回京,河湟吐蕃虽然顺利的招降,将青唐更名为西宁州,董毡被封为西宁候。但瞎毡、欺巴温原本就和董毡不和,与西夏眉来眼去,此时见大周便要鲸吞宗哥、龛谷之地,如何能忍,直接投了西夏。西夏党项人见久攻不下的河湟之地被大周轻易拿下,便兴兵三十万,从三路进攻熙河、秦凤、延庆三路。一时边地告急,幸得这一年,整军、练军从未停止,边境各城堡也修筑得牢实,才勉强守住。此时朝廷全靠王安石一人独自支撑,王安石一力主张让沈括夺情辅助军政,柴勐便连下了三道旨意。
沈括是大周朝廷西夏事务的能臣,早在六年前便写下了《平西齐民论》,此次熙河开边也是他为了从西夏的后方发起攻击,使其首尾不得顾,而与王安石大力推动的国策,他很清楚在河湟事了之后,西夏会有反应。眼下正值秋季,西夏的马匹经过了一个夏天的饲养,正是膘肥体壮。每年秋季,西夏总会来边地劫掠一番,一是此时边地正值收获,还有一点就是西夏此时的骑兵是最强的时候,今年又恰逢朝廷夺了西夏的后路,西夏肯定不会忍。
原先沈括计划的是六月请假,八月回京正好能赶上应对西夏的报复,没曾想到母亲去世,一直以纯孝著称的他无论如何不会夺情。依沈括原先计划,正好借这个机会,把西夏的主力一网打尽。但他不在京城,王韶刚平定陇右、河湟,无法参于机枢,朝廷主战派势单力薄。但如果官家只是想守,以西军,特别是秦凤路山地野战军表现出来的战力,西夏绝难讨一点好。一念至此,沈括便按纳住建议朝廷与西夏进行灭国之战的念头,力陈此时应固守防线,西夏必会自行退军。
柴勐收到沈括的辞谢奏折已经到了十月,此时三条战线大周均取得了胜绩,西夏粮草准备并不充分,几次失败后,觉得没什么胜算,便想通过和谈来挽回损失。西夏皇帝李谅祚派来了几个使者痛斥大周违背约定、侵犯西夏利益,要求大周赔偿损失。柴勐看到西夏服软,不在刀尖上说话,反而学汉人讲道理,心中更加大定,着王安石起草一篇《答西藩问》甩给使者,将其轰出京城。柴勐和王安石等大臣没有想到的是,他们居然放弃了一个天大的好机会,西夏皇帝李谅祚命使者去谈和,实际上只是想掩盖一个事实,李谅祚在进攻延州时,中了流箭,伤及要害,现已返回西夏京城兴庆府,留在前线的只是持着王旗断后的军队。因担心大周军队借机发动猛攻,干脆派使者去麻痹大周朝廷。等大周明白了事情原委,西夏军队早已退得干干净净。
沈括的事儿就这么放下了。
树欲静而风不止,一张围绕沈括的大网正悄悄的铺开。
秦源自河湟返回后,皇帝给他加了柱国的虚衔。作为参知政事,秦源已处于大周朝廷的顶端,能够与之较力的也不过文彦博、王安石两人。文彦博身为枢密使,掌管天下军务,爵位潞国公,已位及人臣,封无可封,门生故旧遍布朝野,不是秦源能够抗衡;而王安石与文彦博相比资望尚浅,胜吉变法又得罪了一大批人,王安石能在当参知政事时与同平章事文彦博掰手腕,并成功取而代之,那么自己自然也可以。秦源暗中猜度:王安石洁身正好,清廉刚正,但他的变法同党沈括就没那么清廉,家中产业富可敌国;身为一国计相,专营盐铁度支,里面不知道有多少财路,稍微一动心,便可财源滚滚。沈括每年给宫里宫外上下打点,就不信抓不住什么把柄。
胜吉变法自胜吉十六年六月开始在大周施行,一年多以来效果显著,加上熙河开边的功绩,王安石在朝野中声望鼎盛,正在这个时候,他的强援沈括请了长假,为了趁热打铁,将变法进行到底,胜吉十七年八月,王安石提请成立制置三司条例司,作为变法的领导机构,以达到经画邦计,议变旧法,以通天下之利的目的。原拟由王安石和枢密院副使欧阳修兼领。但欧阳修以耻言财利为借口,拒不接受。王安石则认为,财利是宰相大臣的真正职任。在他的建议下,改由参知政事秦源同领。
这个机构弥补了因沈括、王韶等人远离机枢而造成的变法派势单力薄的局面,一方面吸收一些有志变法之官员参加,议论各项问题;另一方面让三司判官、发运使、转运使及内外官员,以及诸色人等陈述意见。并于同年九月选派刘彝、谢卿材、侯叔献、程颢、卢秉、王汝翼、曾伉和王广廉等八人,到各路相度农田水利、税赋、科率、徭役利害,以便从对现实情况的了解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,兴利除弊、变而通之。
在制置三司条例司积极努力下,胜吉十七年九月之后,连续发布了由吕惠卿拟就的均输、青苗、农田利害条约等法的实施细则,对役法的变革也确定了使民出钱雇役的基本原则,从而使改革事业蓬勃展开,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。
胜吉十六年,朝廷一年的收入为一亿零五十万贯,经过在京东东路、京西南路、河北东路、河东南路四路施行青苗法、募役法、方田均税法,清理出未纳税的兼并土地八千万亩、隐户一百五十万户,田税按每亩一斗计,役税按每户出一丁,每丁四百文计,仅此四路增加的田税、役税就高达五百四十万贯。当然,此四路也正是因为土地兼并加剧,才会致使民反,其它各路未必有如此多的兼并土地和隐户,但据制置三司条例司在各路的相度利害官(注: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,派往各路相度农田水利、税赋、科率、徭役利害)汇报情况来看,如大周京畿路及二十八路都施行青苗法、募役法、方田均税法,朝廷每年将增收至少两千万贯,约占年收入的两成。如果加上,因农田水利法、市易法、均输法在大周施行所带来的对经济的作用,每年还将增加一千万贯的收入。
【本章阅读完毕,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;https://kpc.lantingge.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】
沈老太君能够亲眼看到儿子续弦,儿孙满堂,享受了一品诰命夫人的尊荣,临终也没有遭太多罪,可谓善终。沈括早有预料,也没有太过悲伤,安顿着张管家筹办丧事,通知兄长沈披回家守丧,自己则上奏折,乞请在家守制。
对于沈括这样的大臣,是够夺情资格的,一般官家和大臣之间要经过几个来回,才会让大臣安心在家守制。但这次,柴勐真需要沈括回京,河湟吐蕃虽然顺利的招降,将青唐更名为西宁州,董毡被封为西宁候。但瞎毡、欺巴温原本就和董毡不和,与西夏眉来眼去,此时见大周便要鲸吞宗哥、龛谷之地,如何能忍,直接投了西夏。西夏党项人见久攻不下的河湟之地被大周轻易拿下,便兴兵三十万,从三路进攻熙河、秦凤、延庆三路。一时边地告急,幸得这一年,整军、练军从未停止,边境各城堡也修筑得牢实,才勉强守住。此时朝廷全靠王安石一人独自支撑,王安石一力主张让沈括夺情辅助军政,柴勐便连下了三道旨意。
沈括是大周朝廷西夏事务的能臣,早在六年前便写下了《平西齐民论》,此次熙河开边也是他为了从西夏的后方发起攻击,使其首尾不得顾,而与王安石大力推动的国策,他很清楚在河湟事了之后,西夏会有反应。眼下正值秋季,西夏的马匹经过了一个夏天的饲养,正是膘肥体壮。每年秋季,西夏总会来边地劫掠一番,一是此时边地正值收获,还有一点就是西夏此时的骑兵是最强的时候,今年又恰逢朝廷夺了西夏的后路,西夏肯定不会忍。
原先沈括计划的是六月请假,八月回京正好能赶上应对西夏的报复,没曾想到母亲去世,一直以纯孝著称的他无论如何不会夺情。依沈括原先计划,正好借这个机会,把西夏的主力一网打尽。但他不在京城,王韶刚平定陇右、河湟,无法参于机枢,朝廷主战派势单力薄。但如果官家只是想守,以西军,特别是秦凤路山地野战军表现出来的战力,西夏绝难讨一点好。一念至此,沈括便按纳住建议朝廷与西夏进行灭国之战的念头,力陈此时应固守防线,西夏必会自行退军。
柴勐收到沈括的辞谢奏折已经到了十月,此时三条战线大周均取得了胜绩,西夏粮草准备并不充分,几次失败后,觉得没什么胜算,便想通过和谈来挽回损失。西夏皇帝李谅祚派来了几个使者痛斥大周违背约定、侵犯西夏利益,要求大周赔偿损失。柴勐看到西夏服软,不在刀尖上说话,反而学汉人讲道理,心中更加大定,着王安石起草一篇《答西藩问》甩给使者,将其轰出京城。柴勐和王安石等大臣没有想到的是,他们居然放弃了一个天大的好机会,西夏皇帝李谅祚命使者去谈和,实际上只是想掩盖一个事实,李谅祚在进攻延州时,中了流箭,伤及要害,现已返回西夏京城兴庆府,留在前线的只是持着王旗断后的军队。因担心大周军队借机发动猛攻,干脆派使者去麻痹大周朝廷。等大周明白了事情原委,西夏军队早已退得干干净净。
沈括的事儿就这么放下了。
树欲静而风不止,一张围绕沈括的大网正悄悄的铺开。
秦源自河湟返回后,皇帝给他加了柱国的虚衔。作为参知政事,秦源已处于大周朝廷的顶端,能够与之较力的也不过文彦博、王安石两人。文彦博身为枢密使,掌管天下军务,爵位潞国公,已位及人臣,封无可封,门生故旧遍布朝野,不是秦源能够抗衡;而王安石与文彦博相比资望尚浅,胜吉变法又得罪了一大批人,王安石能在当参知政事时与同平章事文彦博掰手腕,并成功取而代之,那么自己自然也可以。秦源暗中猜度:王安石洁身正好,清廉刚正,但他的变法同党沈括就没那么清廉,家中产业富可敌国;身为一国计相,专营盐铁度支,里面不知道有多少财路,稍微一动心,便可财源滚滚。沈括每年给宫里宫外上下打点,就不信抓不住什么把柄。
胜吉变法自胜吉十六年六月开始在大周施行,一年多以来效果显著,加上熙河开边的功绩,王安石在朝野中声望鼎盛,正在这个时候,他的强援沈括请了长假,为了趁热打铁,将变法进行到底,胜吉十七年八月,王安石提请成立制置三司条例司,作为变法的领导机构,以达到经画邦计,议变旧法,以通天下之利的目的。原拟由王安石和枢密院副使欧阳修兼领。但欧阳修以耻言财利为借口,拒不接受。王安石则认为,财利是宰相大臣的真正职任。在他的建议下,改由参知政事秦源同领。
这个机构弥补了因沈括、王韶等人远离机枢而造成的变法派势单力薄的局面,一方面吸收一些有志变法之官员参加,议论各项问题;另一方面让三司判官、发运使、转运使及内外官员,以及诸色人等陈述意见。并于同年九月选派刘彝、谢卿材、侯叔献、程颢、卢秉、王汝翼、曾伉和王广廉等八人,到各路相度农田水利、税赋、科率、徭役利害,以便从对现实情况的了解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,兴利除弊、变而通之。
在制置三司条例司积极努力下,胜吉十七年九月之后,连续发布了由吕惠卿拟就的均输、青苗、农田利害条约等法的实施细则,对役法的变革也确定了使民出钱雇役的基本原则,从而使改革事业蓬勃展开,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。
胜吉十六年,朝廷一年的收入为一亿零五十万贯,经过在京东东路、京西南路、河北东路、河东南路四路施行青苗法、募役法、方田均税法,清理出未纳税的兼并土地八千万亩、隐户一百五十万户,田税按每亩一斗计,役税按每户出一丁,每丁四百文计,仅此四路增加的田税、役税就高达五百四十万贯。当然,此四路也正是因为土地兼并加剧,才会致使民反,其它各路未必有如此多的兼并土地和隐户,但据制置三司条例司在各路的相度利害官(注: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,派往各路相度农田水利、税赋、科率、徭役利害)汇报情况来看,如大周京畿路及二十八路都施行青苗法、募役法、方田均税法,朝廷每年将增收至少两千万贯,约占年收入的两成。如果加上,因农田水利法、市易法、均输法在大周施行所带来的对经济的作用,每年还将增加一千万贯的收入。
【本章阅读完毕,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;https://kpc.lantingge.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】